忻州
位于山西省的忻州,有着将近两千年的历史,历史文化悠久,出了不少杰出人物和革命家,皆因这里人杰地灵。忻州古迹遍布,也有遗址、祠堂、故居,按照旅游特点又可分为: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;原始森林自然风光游;历史文化名城游;温泉疗养游和黄河民俗风情游。
热门景点天气
忻州美食推荐
更多 >-
忻州瓦酥
忻州瓦酥因形状似瓦,所以取名瓦酥,长10厘米、宽4厘米、厚0.5厘米,内外皆呈金黄色。瓦酥的历史悠久,始于明末清初。在清朝时,慈禧太后品尝瓦酥,龙颜大开,赐名为龙凤瓦酥。瓦酥以其质酥脆,味香郁,堪称炉食中一绝。鲜食酥沙,松软;干食酥脆,甘香;常食健胃壮身,久放色味不变。被列为山西省名特产品,声誉远达太原、大同、河北、内蒙古等地。
-
原平锅魁
这是一种烤制的面食,面饼呈黄色,具有香、甜、酥、脆的特点。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,有被人戏称为“蛤蟆含蛋”的空心锅魁,还有鲜肉锅魁、玫瑰锅魁等等,品种多样,深受人们喜爱,老少咸宜。原平锅魁制作历史悠久,至今已有300余年,由清代一家食品店的徒弟在无意之中创制,起名锅馈,后经慈禧太后的金口玉牙品尝后,赞不绝口,改名为锅魁。原平锅魁特点是嘴嚼利口不沾牙,存放色味不变,始终酥脆如初。
-
羊杂割
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风味小吃。相传羊杂割产生于元朝,羊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。忻州羊杂在山西属于北路(大同)做法,吃法和制法均粗犷豪放,大锅置火上,连汤带料一锅烩煮,随食随留,不拘形式。羊杂割羊杂并不多,加上一些肉汤和粉条,配上花椒、辣椒、盐、大蒜、葱、姜等作料,鲜味十足。
-
忻州蒸肉
忻州蒸肉,又叫碗托子,创制于隋唐,盛行于明清,流传至今,仍是太原北部、忻州大部地区宴席间、供桌上常见的佳肴。蒸肉选用上好五花肉,加土豆、小麦面粉等蒸制而成,菜品肉质软烂,口感细腻咸鲜,鲜香可口。
-
疤饼
因饼上遍布疤痕而名,亦名籽饼。其用料有白面、葫油、白糖、鸡蛋及苏打等。制作时,将和好的面擀成直径约半尺左右的薄饼,在铁锅内铺一层磁砂,放一层饼,进行烘烙。熟后的圆饼呈金黄色,面皮上均匀地布满圆形小坑,状若疤痕,其味香甜,其质酥脆,为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,名闻遐迩。
-
高梁面鱼鱼
高粱面鱼鱼,是用普通高粱经过淘煮漂晾,碾磨成面,用开水和好,人工搓成。其做法是在面案两头各摆五块大似蒜瓣的面疙瘩,然后用两手掌按压和搓动,由远及近,逐渐靠拢,观之手下10条鱼鱼儿由短变长,汇成一片。搓成的鱼鱼儿一般有高粱米粗细,盘起来放在一起长短一致,粗细均匀。
-
莜面窝窝
莜面窝窝因其形状象“笆斗”,民间叫“莜面栲栳栳”,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非常普遍的面食小吃。窝窝做好后,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,然后像蒸馒头一样蒸熟,熟时即香味扑鼻,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,真是“一家吃着十家香”,让人闻之垂涎,胃口顿开,食之香醇异常,回味无穷。据传当年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,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。 筱面窝窝的制法和名称来历,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,李渊吃了老方丈特制的莜面而使之名声远播,也有说法是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,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,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。现山西人民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“牢靠”、“和睦”等美好象征。 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,不仅有耐饥抗寒、保肝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,而且还有强体、健脑之功能,常食可提高智力、降低胆固醇,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。
-
原平锅魁饼
因在历史上夺得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。其状若块,约三寸长,寸许宽,卷边滚圆。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,包馅的另有名称。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,较上乘的是玫澄锅魁。锅魁饼面橙黄色,具有香、甜、酥、脆的特点,加之包馅的不同、又各具风味,使人久食不厌。